一、属于牌子曲类说唱的有哪些
单弦源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清乾隆、嘉庆年间兴起,形成于清代末叶。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其曲牌众多,档锋曲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代表曲目有《胭脂》、《挑帘裁衣》、《金山寺》等。
自单弦票友随缘乐以后,出现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名家,他们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曲艺曲种。初盛行于河南开封,后流传于洛阳、南阳等地。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至清末民初,唱鼓子曲的艺人将旋律简洁、易于上口的各色杂曲小调用来作民间踩高跷时伴舞、歌唱,时称小调曲子,即河南曲剧的前身。
四川清音原名“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是流行于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
四川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有八个大调、一百余支小调,唱段两百多袜粗支。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为琵琶、竹鼓、檀板等。早期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坐着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代表作品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等。
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它系由江浙一带流入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时间约在清代初年。
广西文场,又名“文场”、“文玩子”、“扬琴小调”、“莺歌小调”等,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在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尤为盛行。
广西文场音乐风格灵活多变,音乐与语言互相紧扣、相辅相成,和声构成既有我国传统五声调式的特征又有西洋和声小行好晌调的织体,在曲式发展,作品色彩,音乐气质,作品韵味等方面凸显出桂林特色。广西文场代表性曲目主要有《双下山》《王婆骂鸡》《西厢记》《红楼梦》等。
二、牌子曲类说唱有哪些
1、牌子曲类有:北京单弦牌子曲、山羡禅尘东八角鼓、河南曲子、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扬州清曲、江西清音、福建南音、四川清音、湖北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广西文场、东北二人转等。
2、牌子曲类是以曲牌为基本音乐材料,或单支曲牌反复演唱、或多个曲牌联缀而成,用以说唱故事的曲种。
3、每一个牌子曲大都以一组旋律线为主,通过加花与速度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偶有开头笛子或唢呐引入的形式,演奏者往往都要根据情绪需要进行即兴处理。
4、从一般结构的牌子曲来说,慢板进入主题,给人一种高雅入境的感觉,继而很想进入其中一探究竟。接着,用一组对旋律装饰音进行简化的流水板进行情绪的铺展,它如泣如诉、似喜含羞,好像在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5、进而再进行快板,随着激情强急推进兄禅,对原旋律进行更进一步的简化,只保留了原曲调的骨干音,袭州以一拍一音的形式快速演奏,以抒发发自内心的无限冲动与情愫。
6、在情感表达最高潮时,音乐嘎然而止,令人回想联翩。短暂的停顿之后,用二流水板式的速度和渐慢处理来结束全曲,让人舒畅痛快有余。
三、以下曲种中属于牌子曲类的是什么
1、以下曲种属于“牌子曲”类说唱的是四川清音。
2、四川清音最初多由孙镇败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左手执檀板,右手执竹签敲竹鼓(取直径旅亩约10-12厘米,长约8-10厘米的带节楠竹,以竹节凸状隔膜为鼓面,四川清音的特制乐器)以控制节奏,指挥乐队伴奏,有琵琶、二胡等少量乐器伴奏。
3、新中国成立前多为一人或二三人坐唱,并有专人在台下散“折子”(能折叠的小册子,上书曲目名供人点唱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剧场大舞台的需要,改坐唱为站唱,并由一人独唱发展为两人对唱及多人合唱。
4、1958年宜宾“曲改会”艺人王纯熙演唱四川清音《歌唱英雄黄继光》(钟成修词,喻祖荣、韩绍武改编编曲),首开男性演唱清音。
5、四川清音有三则颤种典型的衬腔:
6、一是“哈哈腔”:无论大调还是小调,“哈哈腔”对清音唱段的喜、怒、哀、乐无不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哈哈腔”有“长哈哈”和“短哈哈”,演唱时由喉头的“大舌头”和“小舌头”相互撞击而产生。
7、二是“弹舌音”:就是弹动舌尖发出“嘚儿”的声音,有“长嘚儿”和“短嘚儿”之分.在唱段需要的地方选择“长嘚儿”和“短嘚儿”,往往都能对唱段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美化的作用,让唱段产生很好的效果。
8、三是唱腔的垫字和垫词。如“哎呵”“哟呵”“嗨哟”等。如小调曲目《青冈叶》的衬腔。根据唱腔内容,衬腔的垫字和垫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清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